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,夏河安多水泥(投资)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厂区运输车辆电动化转型。然而,原有充电桩数量不足、布局分散、管理低效等问题,严重制约了新能源车辆的使用效率。为满足企业绿色运输需求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,集团启动厂区充电桩集群建设与优化工程,旨在打造高效、智能、绿色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。
一、项目背景与建设需求
随着水泥行业环保要求日益严格,夏河安多水泥集团逐步扩大新能源运输车辆的使用规模,包括电动装载机、电动卡车等。但原有的充电桩存在诸多问题:充电桩数量有限,无法满足高峰期车辆集中充电需求;充电桩布局缺乏科学规划,部分区域充电设施闲置,而部分区域却供不应求;充电设备管理系统落后,缺乏对充电桩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,导致能源浪费严重,车辆等待充电时间过长,影响生产运输效率。因此,建设充电桩集群并进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。
二、充电桩集群建设方案
(一)科学规划充电桩布局
采用大数据分析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式,对厂区内新能源车辆的行驶路线、作业区域、充电需求等进行深入研究。在车辆集中作业区域、停车场、物流出入口等关键位置,合理规划充电桩安装点位。例如,在原料装卸区、成品仓库周边,根据车辆停留时间和充电需求密度,集中部署充电桩,确保车辆随到随充,减少空驶寻找充电桩的时间。同时,预留充电桩扩容空间,以适应未来新能源车辆数量增长的需求。
(二)多元化充电桩设备配置
根据不同车辆的充电需求,配置多种类型的充电桩。对于电动卡车等大型车辆,安装大功率直流充电桩,可在短时间内为车辆快速补充电量;对于电动装载机、叉车等小型设备,配备交流充电桩,满足其夜间或作业间隙的慢速充电需求。此外,引入智能充电桩,支持远程控制、扫码支付、充电预约等功能,提升用户充电体验。
(三)搭建智能充电管理系统
开发智能充电管理平台,实现对充电桩集群的集中监控与管理。该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,实时采集充电桩的运行状态、充电数据、设备故障等信息,并进行可视化展示。运维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端,远程查看充电桩的使用情况,及时处理设备故障。同时,平台具备智能调度功能,可根据充电桩负载、车辆排队情况等因素,自动优化充电顺序,提高充电桩利用率。
三、优化工程实施措施
(一)能源协同优化
将充电桩集群与厂区光伏发电系统、储能系统相结合,实现能源的协同利用。在光照充足时段,优先使用光伏发电为充电桩供电,多余电量存储至储能设备;夜间或光伏发电不足时,由储能系统为充电桩供电,减少对大电网的依赖,降低用电成本。通过能源管理系统,实时监控能源流向,动态调整充电策略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
(二)设备升级与维护
定期对充电桩设备进行检查、维护和升级,更换老化部件,优化设备性能。引入智能运维技术,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充电桩内部温度、电流、电压等参数,提前预警设备故障。同时,建立充电桩设备档案,记录设备的安装时间、维护记录、故障情况等信息,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支持。
(三)用户体验优化
优化充电操作流程,简化用户注册、充电启动、费用结算等环节。提供多种支付方式,支持微信、支付宝、企业账户等,方便用户结算。通过平台推送充电进度通知、优惠活动信息等,提升用户服务体验。此外,设置用户反馈渠道,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,不断改进充电服务质量。
四、项目实施成效
充电桩集群建设与优化工程实施后,夏河安多水泥集团厂区新能源车辆充电效率大幅提升。充电桩数量增加了 3 倍,车辆平均充电等待时间从原来的 1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,充电设备利用率提高了 60%。通过能源协同优化,每年可减少电费支出 120 万元,降低碳排放 800 吨。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应用,实现了充电桩的无人化值守和智能化运维,减少了人工管理成本。该项目的成功实施,不仅推动了企业绿色运输转型,还为水泥行业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